《守业者国语》高清完整版免费在线观看-香港剧 - 影视大全
hwazhu 2025-07-06 04:52 8 浏览
[作者简介]胡发贵,年在安徽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年在中山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君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兼职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伦理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孔孟儒学研究》《儒家朋友伦理研究》等。
摘 要
原始的社群,不论其组成的规模如何,其间血缘是一重要纽带;进入父系社会后,更为清晰的血缘关系,使这时的社会组织以血缘为中心,形成血亲群落,血亲关系成为人们彼此认同的先验基础。血亲组织在本性上就是内化的,先验就有一种凝聚力。中国古代盛行的“同心同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观念,就表现了以血缘为取向的认同倾向。血脉相连的链条,使不同社会身份的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使社会境遇千差万别的人们,在血缘亲情上可以找到平等的共鸣点。也就是说,血亲社会中的成员,容易彼此融洽和亲近,因为大家都是兄弟姊妹,都是“一家人”。也因此,人类早期的血缘社会,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关系亲缘性,人伦基本是反映这种亲缘性的“亲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重要性上,血缘和亲缘人伦都居于显要地位;在血缘社会里,“天下尽亲戚”。随着血缘向地缘发展,“尽亲戚”的人伦关系中开始出现“陌生者”;特别是周王朝建立后,逐渐将国家打造成一个跨地域的超大政治共同体,使天南地北的人民都有了一个同质化的超越血缘的身份——臣民。到了春秋时期,伴随着地域化的治理和乡党制度的出现以及“尚贤”引发的社会大流动,出现了越来越多非亲非故的人,“新人”与“旧人”并列,人伦不再全是亲戚,血缘人伦外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礼新亲旧”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礼新”表现了那个时代尚贤的社会特征,满足了人才天下流动的社会需求,也显示了人伦关系出现深刻演变,由旧的以血缘、亲缘为中心的社会迈向了地缘社会。过去氏族聚居所形成的姓、宗、族生活格局,慢慢被邻里乡党的地理分布所取代;邻里乡党中固然有宗族同姓之人,但已难以排除异族共居。邻里乡党之制融入了异族,淡化了血缘关系,凸显了国家的地域化治理,以及在此治理下日益彰显的地缘关系。
关键词
氏族血缘 人伦 亲戚 地缘社会 陌生者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体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关系外,出现了一些新人伦的称谓,常见诸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的如“主人”“客人”“新人”“旧人”“道路之人”等。这些称谓的问世,既是春秋以来社会变化的结晶,也折射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气象。
一 天下尽亲戚
历史研究表明,越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人伦的血亲特色越鲜明:“人类的组织也越早越接近于原始形态,那就是,由血亲组成一个氏族并推举一个氏族酋长,而有近亲关系的若干氏族则组成一个部落。”从中国远古流传下来的同姓不婚,就颇能说明这一点。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胥臣(前—前,字季子)为劝重耳(前—前,晋文公)娶怀嬴,说了一番对同姓不婚的看法:
同姓为兄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故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故异德合姓,同德合义。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族外婚的原则。所谓“族外”,关键是同一血亲的排除,其前提当然是血缘共同体的形成和确认,从而使不同血亲组织之间可以相互辨识,而“姓”正是这一辨识的关键符号:
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显然,“姓”是共一祖先、同一血脉的血缘记忆与痕迹,也是人以血缘而分、而群的终极依据,“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要言之,血缘使人成群,“姓”则进而别群分类,一姓即代表着一个族群,形成一个血缘共同体,或称一氏族,而且成员有着一个共同祖先,“氏族就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有氏族的专名以资区别,它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它只包括共同祖先传来的一半子孙”。
中国上古时期所谓“万国”,大致也就是这类由血亲所组成的众多不同的血缘共同体。如《史记·五帝本纪》载,尧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尚书·尧典》中也有尧“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的记述,《左传》哀公七年(前)在描述大禹治水时,则有万国来会盟的盛况:“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些所谓“国”(邦),实为不同的氏族,而其间许多还是共源于黄帝。史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因青阳与夷鼓同己姓,故实有十二姓,他们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晋国的胥臣认为,“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即指称“二十五子”。文中一“宗”字,显示春秋时期的人们已从血亲团体的意义上理解所谓世系了。
黄帝之后得姓和未得姓的二十五个后代,经世代的子孙繁衍,必然形成众多的子嗣,分成不同的支裔姓族。《史记·五帝本纪》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所谓“国号”,实即不同氏族和部落的不同称谓;而从黄帝到弃的这种血脉相系,也生动显示,踏入文明门坎的先民是以血亲组织而存在的,相互之间均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故从同源的角度说,真可谓“天下尽亲戚”。
二 血亲之伦
与此“天下尽亲戚”血缘社会相因应,其时的社会人伦呈现出鲜明的“亲亲”特性,即这种关系或多或少总带有某种血缘和亲缘性。
(一)人伦所指主要是血缘关系
古代人伦名目繁多,从二伦到十伦不等,于此,潘光旦(—)有过专门而细密的梳理。历史上,“伦”的本意为“类”,一伦即指称一种社会关系;人伦的繁复,意味着社会的丰富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数目多少,中国古代人伦中占多数的是血缘关系,或是亲缘关系。
例一,“三伦”。《礼记o哀公问》:“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文中所言“三者”,即意指夫妇、父子、君臣三种人伦(社会)关系。它或化出《荀子o天论》中的“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其后的韩非(前—前)突出了其间的等级从属性:“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汉儒董仲舒(前—前)更为详细地论证了君、父、夫的至尊性和主宰性地位,强化了“三纲”的合理性:“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人伦之间的尊卑之分,当然有其满足现实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需要,但仅就人伦关系而言,“三纲”中父子、夫妇两纲属亲亲关系,只有“君臣”一纲是社会政治关系。显然,血缘亲缘人伦占多数。
例二,“四伦”,血缘亲缘关系仍占泰半。《礼记·昏义》称:“男女有别,夫妇有义,父子有亲,君臣有正。”
例三,“五伦”,则全为血缘亲缘关系。《尚书·舜典》有“五品”“五教”之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其中的五品、五教,《左传》文公十八年(前)解释为“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后世的注疏家也认为,五品、五教都说是家内之事:“徽,善也,善亦美也。此五典与下文五品、五教其事一也。一家之内品有五,谓父母兄弟子也。教此五者各以一事,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是为五教也。”显然,“五品”所言说的是血亲,“五教”意指亲情,其所着意构建的人伦规则“五典”,全是血缘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前—前)创“契造五伦”说,认为是商汤的先祖契为了防止人类堕落,创立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种关系和五大行为规范。此五伦,在战国时被视为标准的、基础性的五类人伦,即所谓“五达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战国时期的五伦迥然有别于上古时期的“五典”,出现了新的君臣、朋友两伦,但总体上来看,此五伦中亲缘关系仍占三伦。
例四,“六亲”,血亲关系仍为多数。老子(前—前)激愤于世事,有“六亲不和”之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文中所言“六亲”,大意是指六种人伦关系。其确切所指,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前)有:“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依杜预(—)所见,文中所言六种关系为“六亲”,而“昏媾、姻亚”之词,意为姻亲:“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而据汉代贾谊(前—前)的《新书·六术》理解:“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两相比较,《左传》所载六亲为血缘和姻缘关系,而贾氏所言六亲则纯为血缘关系;合而观之,“六亲”实如其名,主要指称亲缘关系。此外,《左传》隐公三年(前)还有“六顺”的说法,“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内中虽有君义、臣行“两顺”非血缘,但显然只居三分之一的少数。
例五,“七教”,也主要意指血缘关系。据《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文中“七教”,即指七种人伦关系及其准则,唐代孔颖达(—)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妇三、君臣四、长幼五、朋友六、宾客七也。”剔除君臣、朋友、宾客三教外,四教为亲亲之属,仍占大头。
例六,“十义”,血缘关系为主干。所谓十义,也就是十种人伦道德。其具体内容,说法不一。《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前)的表述是:“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而《礼记·礼运》则表述为:“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稍加比照就可发现,两种“十义”表述的主要内容是相近的,只有排列顺序的差异和用词微殊;较之前述“六亲”,此“十义”只是增加了政治关系的君臣之伦,主要的仍是血亲和姻亲关系。
综观前述各种人伦表称,尽管其出现的时代有先后,数目也有多寡,也或多或少包含非血缘性的社会人伦关系,但毋庸置疑的是,仅从数量上看,指称或映现血亲和姻亲的亲属关系是占主体地位的,其他的人伦只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
(二)人伦中血亲关系居先
若从人伦排序的先后上看,血亲之伦也常常居于优先位置。前述诸伦中,夫妇、父子、兄弟亲亲三伦,无不居于前列。纯粹血亲人伦自不必论,在扩展后的超血亲的社会人伦中,血亲人伦依然如此。如孔子所论“三者正”的三伦,《礼记·昏义》中的四伦,《孟子》《中庸》所言的“五伦”,以及“六亲”“七教”“十义”中,亲亲之伦,或居首席,或居次位,总是处于显赫的位置。
当然,春秋以降,尤其是战国以后,随着君权的加强以及超地域的政治国家的建立,君臣关系日益重要,人伦秩序也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即君臣一伦日趋频繁地出现于首位。如《孟子》的五伦中虽然出现了君臣关系,排首位的还是“父子有亲”,但其后的《礼记·中庸》中的“五达道”,则首列“君臣”,次叙“父子”了。《韩非子o忠孝》中的三纲,更是首论臣事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不过,应当说明的是:一方面,从夏、商、周以来的漫长时期里,虽然君臣一直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但亲缘关系仍是人伦关系中的基本,所以长期居于人伦序列中的首位,社会关系笼罩于血缘、亲缘之中。另一方面,即便超地域国家形成后,君权强化,君臣关系开始成为社会关系的轴心,但血缘、亲缘关系仍是古代社会重要而现实的社会关系;因为,尽管“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人们仍然生活于守望相助的乡党里社之中,处于同姓同德的宗法血缘网络之间,血缘、亲缘仍然是最为直接有效的社会关系。换言之,即使在君为臣纲的政治集权社会里,血亲关系仍然是基本的社会关系,而且是更为丰富、更有活力,也是更富“恩爱”之情的人伦,“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灿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当然,它也因此是重要的“人道”,“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人伦是社会关系的沉淀,是人际交往模式成型和稳定的标志,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结构性质。血缘关系成为一个社会的主要人伦,正说明这是一个以血缘为主要人际交往、沟通纽带的时代,是人类学家所谓的“血亲氏族时代”。
三 “道路之人”
值得注意的是,迟至春秋时期,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非血缘、非亲缘的人际关系,载籍所见,有诸如“旧、新”“主、客”以及“路人”“朋友”等许多非亲非戚的称谓。
(一)“主、客”之称
当统合天下的周王朝建立后,出现了超越血缘部落的中央(天子)权力和“王土”,普天之下的人们不再属于某个“族”(部落),而统统为周天子的臣民,于是,他们也就出现了一个彼此相同的新身份——“王臣”。
在“王土”之前的邦族时代,人民分属于某姓族,或姬姓,或姒姓,《左传》昭公十七年(前)所载的“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爽鸠氏”,据学者研究,实是一种鸟图腾,以标示本氏族或部族的独特性。《管子·问》中有“问乡之贫人,何族之别也”的记载,此“问”重在问人的“何族之别”,即属于哪个族姓的,显示出“邦族”时代人们的普遍血缘化存在。又如,《左传》昭公元年(前)记述子产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文中的“姓”,仍是族姓之意,其意是重在考察人的血缘出身;反观之,此一时期的人伦,仍具有鲜明的血缘归属性。
而进入“王土”时代后,尽管人的姓族印记依然存在,依然重视“同姓同德”,但此时人们获得了新的臣民身份,而且四海之内均同一,是一种普适而超越性的人格符号,也是新的彼此认同的基础。《韩非子·说林上》载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文中内容具体所指应是春秋战国时的事,这种“客、主”之变所内含的历史深意,标示着“王土”时代新国民的生成;换句话说,王权打破了血缘的地域屏障,突破了血缘关系的局促,使人与人之间获得了新身份的认同——“王土”上诞生了“王臣”,这可是亘古未有过的、意义深远的新生事物。
与“王臣”问世相呼应,从传世文献可知,概括而抽象的称呼,如“人”“民”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了。先看“人”字。《周易·革·彖辞》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诗经o墉风o相鼠》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小雅·十月之交》有“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左传》昭公七年(前)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引文中的“人”,或对天言,或对物言,但均不是具指,而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是人的一种抽象。西周金文中也有类似抽象泛指人的记载,如“邦人(国人)、正人、师氏人”;又如,《大盂鼎》上的铭文“易(赐)女(汝)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赐)尸(夷)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夫”。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如《论语》中的“人”出现次,多泛指仁人善士,特指君王的只有次。
再看“民”字。《尚书·无逸》称周文王“不遑暇食,用和万民”,《尚书·泰誓》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皋陶谟》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诗·大雅·烝民》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左传》僖公五年(前)有“非德,民不和,神不享”,《左传》文公十三年(前)有“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传》襄公十四年(前)记师旷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国语o晋语一》中将“民”与“百姓”对称:“昔者之伐也,兴百姓以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尽忠极劳以致死也。”
“民”,有的文献中写作“甿”。如《周礼·遂人》有“凡治野,以下剂致甿,以田瑞安甿,以乐昏扰甿,以土宜教甿稼穑,以兴锄利甿,以时器劝甿,以疆予任甿”,文中的“甿”,郑康成(—)注为:“变民言甿,异内外也。甿,犹懵懵无知貌也。”其实从其字形看,实指从事于田作者,即“以治稼穑”者。又如,《论语》中“民”出现次,多对上、对君而言,意指众庶,但如同“臣民”之“民”一样,是一种通称。上述引文中的“民”均非特指,而是借喻国境内所有人,即“万民”。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左传》中频频出现了“国人”的称谓:
(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曾祖)以下,无不恤也。
(僖公二十八年)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
(昭公二十三年)莒子庚舆虐而好剑,苟铸剑,必试国人。国人患之。
而《左传》僖公十八年(前)在记邢人、狄人伐卫时,还有“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文中的“众”以及《尚书o洪范》“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的卿士、庶人、卜筮,均可视为泛称的“国人”。
无论是“人”“民”还是“国人”之类的称谓,均是不特定的泛指,抹去了族姓的痕迹,象征着其时人伦对血缘关系的某种逾越,吻合了“王土”时代人民称谓的同质化,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姓氏,均是“王臣”;而“人”“民”概念之出现与普遍使用,则是这种同质化的观念上的沉淀与折射。
(二)路人
在王权的地域时代,由于疆域的辽阔,天下皆为王土,客观上使迁徙有了可能性,加之地方行政区的乡里郡县的非血缘追求,以及尚贤的政治渴求,推动了人口的流动,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安静的氏族血缘关系被冲破。《吕氏春秋·论人》说:“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为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文中的“六戚、四隐”就是两类人,前者无疑是血缘关系,后者则是地缘关系之人。事实上,此时社会上不仅出现了不同血缘之间的混居,而且出现了与亲戚不同的陌生者。最突出的,就是“道路之人”。
据《国语·晋语四》记载,晋文公重耳在继承君位前,曾有十九年的流亡经历。他行至秦国,“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由于在亲缘辈分上,怀嬴已是重耳的侄子子圉(前—前)的妻子,因此重耳予以拒绝。但是,随行的胥臣等谋士,从有利于回国执掌晋国君权的大计考虑,力劝重耳接受秦伯的安排:“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最终,重耳“乃归女而纳币”。
这个故事的关键,是劝重耳娶子圉之原妻,为打消其顾虑,申言:“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可见,“道路之人”即无任何关系和瓜葛的陌生人。从设喻的语气也可知,“道路之人”显然已成为当时的习语,足见这也是一个习见的社会现象。人群中充斥“道路之人”,已是一种社会常态。
此外,《左传》定公四年还记载:“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卫侯使祝佗私于苌弘曰:‘闻诸道路,不知信否。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文中“闻诸道路”实即闻诸“道路之人”,是无特指的泛称,当然也可能指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由此看来,所谓“道路之人”,实即无任何关系之人;换句话说,即新人、陌生人。
(三)礼新亲旧
相较于血缘关系的熟人,在地域时代,如何与新人相处,则是一个新问题,新人与旧识之间不可避免要产生摩擦甚至冲突。《诗经o小雅o黄鸟》描写了“国人”离开故土,不仅难以谋生,而且还遭到异乡人的排斥:“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此邦之人,不可与明(盟),言旋言归,复我诸兄。”“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在这一情形下,为调和新人与旧识,春秋时期出现了“礼新亲旧”的伦理观念——既款待新人,又不忘旧人。
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记载,郑国侵略滑国,周襄王派遣大臣游孙伯为滑国说情,郑国不仅不听,反而将周天子派来的使臣抓了起来;周襄王大怒,准备联合狄国来讨伐郑国。也因此次联合,周天子对狄国很有好感,《国语·周语中》称:
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夫礼,新不闲旧,王以狄女闲姜、任,非礼且弃旧也。……王不听。
文中所谓“新”,韦昭(—)注为“新来过宾也”;所谓“旧”,注为“君之故旧也”。富辰(?—前)所谓“新不闲旧”,即不应倾慕新人而遗忽故旧,其字面意思是反对周天子娶狄女为后,隐含的深意则是主张平衡照顾旧臣与他国或他地新来的贤智之人。
与此类似,周襄王的大夫富辰还提出过“昵近、尊贤”的观念:“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今天子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其若之何?庸勋,亲亲,昵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即聋从昧,与顽用嚚,奸之大者也。”文中“近”者,为亲近之臣,多为故旧;而“贤”者,或他国来奔、或本国脱颖而出的智者,多为新人。“昵近,尊贤”,其意仍是平衡兼顾新人与旧人,与“礼新亲旧”之意近。
在《国语·晋语四》中,叙述晋文公归国后实施的新政时,又有“礼宾旅,友故旧”之说:
元年春,公及夫人嬴氏至自王城。……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耇老,礼宾旅,友故旧。胥、籍、狐、箕、栾、郄、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文中的“宾旅”,即指他国、异乡来的新人,“礼宾旅,友故旧”,依然是要求兼重旧人与新人。
在春秋时期,“礼新亲旧”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并非晋国所独有。例如,楚国亦实行“礼新,叙旧”之国策:“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礼新,叙旧,禄勋,合亲,任良,物官。”晋随武子评楚政是“亲疏并用”,亦证明了楚国施行“礼新叙旧”的用人策略:
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言亲疏并用。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赐老则不计劳。旅有施舍,旅客来者,施之以惠,舍不劳役。
又如,卫国的“授方任能”,也包含了“礼新叙旧”。狄人灭卫后,在宋、齐等诸侯国帮助下,卫国重建,迅速强大起来。《左传》闵公二年(前)称:
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所谓的“授方任能”,即是尚贤;而推崇贤能,必然会招揽天下英才,“礼新”自是题中自有之意。事实上,卫国正是过于“任能”地启用新人,遭到“旧人”的抨击和反对。如卫国大夫石碏就抨击“新间旧”为大逆不道的“六逆”之一:“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在春秋时期,卫国在“礼新”上遇到的阻力也并非是个别现象,严重者可能因“礼新”而被杀。例如,单国是弱小之国,《左传》昭公七年(前)载:“单献公弃亲用羁。冬十月辛酉,襄、顷之族杀献公而立成公。”文中的“羁,寄客也”,意指他国来的新人;“亲”者,旧族人也。或因单献公推行“礼新”之策过急,得罪了族人而被杀。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周敬王卿士周巩简公身上:“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二年夏四月辛酉,巩氏之群子弟贼简公。”“远人”,杜预注为“异族”,其意实不仅限族类,也包含地理上远方的羁旅;周简公用“远人”(新人)而弃用子弟(旧人),为此遭到巩氏杀害。
由上述可见,虽然各国“礼新亲旧”情况不同,但“礼新”已成为普遍的新潮。它说明,迟至春秋时期,旧的以血缘、亲缘为中心的社会人伦关系出现了蜕变,“天下尽亲戚”的血缘一统人伦被打破了,“道路”上越来越多地走来了非亲非故的“新人”。可以说,“礼新”既表现了那个时代尚贤的社会特征,满足了人才天下流动的社会需求,也显示了人伦关系出现了深刻的演变,其背后的历史内涵则是血缘社会迈向地缘社会的大变革,这就是乡里制度的出现。
四 乡里制度
“小邦周”战胜“大邦殷”之后,又通过多次的战争征服和分封同姓、异姓以及古帝王之后,将周王朝打造成了一个跨地域的超大政治共同体,《尚书·君奭》称周公时“海隅出日,莫不率俾”,疆域远达“海表”,其后人也不无自豪地这样描绘周王朝的疆域: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迩封之有?
如此辽阔的地域,自然导致“九服” 之外的夷人“九译”而至。所谓 “九译”,就是远方异邦之人,言语不通、最远的异族之人,要经过九次翻译纔能彼此沟通。由此可见,周王朝影响广泛,已远非夏、商部落联盟性的邦国联合体所能比拟,因而被《诗经·小雅·北山》形容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作为这一共同体的唯一代表与象征,周天子威权的真切表现就是封土授民,即划出一定的区域,分赐一定数量的人民,给以特定的名号,设立某一诸侯国,突出这一切都是天子赐予的:“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这在金文中也有明确记载,如《大盂鼎》中的“受民受土”。历史上,“胙土”客观上固然仅指划出一特定地域给周王的某个叔伯或甥舅,但实际生活中,“胙土”的划定也标示出了族群生活的政治疆域,凸显出血缘团体生存的地理空间性,其明确的边界和土地权力所属,显示出疆土的重要意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园。
分封所形成的地域邦国,当今学术界多视之为“城邑国家”,政治中心在城市。但此地域化却也带来了社会治理机构以空间大小、人口多寡为基准的设置,此即所谓的乡里制度。古代文献于此记述甚多,而且由于地域和年代的不同,其设置也多有差异。《国语·齐语六》记述管子在齐国所实施的乡里制度,颇具代表性:
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上述是都城的里居制度。至于乡野的里居制度,管子是这样设想的: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
《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的,与管子的乡里制度有所不同:
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
此外,《鹖冠子o王鈇》中又有所谓“伍—里—扁—乡”的乡里架构:
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四里为扁,扁为之长;十扁为乡,乡置师;五乡为县,县有啬夫治焉;十县为郡,有大夫守焉。
古代有关乡里设置的名称繁多,大体不外乡党里居,以致“乡党”成为其时的熟语。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前)记,献玉者“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左传》宣公十一年(前)记:“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又如,《国语o齐语六》说:“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在《论语》中,有关乡党的讨论也俯拾皆是:“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篇)
“党”的本意是指同类者,借喻为血缘意义上的同族群者,像《礼记o奔丧》中所谓的“哭父之党于庙”。由此再进而特指一种稀松平淡的血缘关系:“谓族类无服者。”即血缘关系已出五服,虽有宗亲之名分,但亲情已很淡了,甚至彼此不再有亲缘上的义务要求了,近乎路人。而“乡”字,据杨宽(—)研究,“象两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况,其本义应为乡人共食”。有学者据此推测,初时“乡”字无划地而居之意,而是指同宗族的成员。后引申为同居之族人,再后来就特指为一定的地域空间了,即“五族为党”“五州为乡”。
不论是“五鄙为县”,还是“五乡为县”,家、比、闾、族、党、州、乡之后,都有一个较大的地域治理的行政机构——县,因而《史记o秦本纪》有“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之说。县的最初意思是“远”,后成为比家、邻、党等更大的地域概念,如《左传》昭公五年所述:“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韩赋七邑,皆成县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
或因为县有较大地域的含义,常作为疆土的代称。如《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前),“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弒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文中的“贪其县”,即意指贪图别国的土地。
其实,春秋时期,诸侯兼并中无不是“贪其县”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兼并他国领土后,往往不再是分封亲属,而是作为王国领土的一部分,任贤使能来治理,即所谓“县之”。例如,《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惠王八年(前),楚公室发生“白公之乱”,“白公自立为王。月余,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惠王乃复位。是岁也,灭陈而县之”。所谓“灭陈而县之”,即将陈国疆域纳入楚国,且成为王国下的一个县域。又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记载晋国魏献子(?—前)分旧族之田为县、择贤治理的故事,更为鲜明地反映了“县之”的特殊时代意义:
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谓贾辛、司马乌为有力于王室,故举之;谓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魏献子选任大夫来治理新立之“县”,说明春秋时已开启了地域治理的新时代。即便一国之内,卿或大夫原有食邑被收回后,已不再行分封,土地不再实行血缘分封式的分配,而是统属国家,国君委任贤者来治理。《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载,春秋时楚国新设的县比较多,有所谓“九县”,想必也是一种新的地域化的行政区域。
“县之”所导致的地域化,必然引发社会关系的地缘化,即前此的以血缘为而核心的聚族而居,渐演变为以邻、里、乡、党为核心的地缘关系;当然,乡党中也许还是聚族而居的,但过去氏族聚居所形成的姓、宗、族生活格局,慢慢被邻里乡党的地理分布所取代,邻里乡党中固然有宗族同姓之人,但已难以排除异族共居。《礼记·檀弓》所谓“有殡,闻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非兄弟,虽邻不往”,表明其时相邻而居的可能“非兄弟”,即是他族之人。《庄子o则阳》中的叙述,更流露出地域时代多族姓的混居:“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所谓“十姓百名”,正揭示一个“丘里”中生活着很多族姓。可见,在地域时代,纯粹的聚族而居被打破,邻里乡党之制融入了异族,淡化了血缘关系,凸显了国家的地域化治理,以及在此治理下,地缘关系得以彰显。这也是“道路之人”涌现,“礼新亲旧”观念产生的基本原因。
此文发表于《南国学术》年第2期第—页。
相关推荐
- 《全世界最好的你》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高清完整版_你的影视
-
全世界最好的你全集免费观看地址全世界最好的你完整在线播放世界这么大,两个人能够相遇,并不容易,能够在一起,更不容易,所以自幼相伴的青梅竹马,便显得极为弥足珍贵。可是,即便是自幼相识,两情相悦的人,也...
- 2016年国产剧情片《四平青年之浩哥大战古惑仔》HD国语中字迅雷下载_电影天堂
-
专访|《四平青年之浩哥大战古惑仔》张浩导演与陈伟强导演始末张浩导演凭借自导自演的网络大电影《四平青年》系列引爆市场,以其超高的点击量长时间盘踞在各大网大排行榜前位,“二龙湖浩哥”也早已名声在外。二龙...
- 末路狂花 (電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取材大胆的女权主义代表作,末路狂花路易丝是一家咖啡馆的女招待,她整天忙忙碌碌,很想外出旅游。她的好友塞尔玛自从嫁给汽车推销员达里尔之后,生活一直不美满。她整天呆在家里,孤独无聊。一个周末,她在路易丝的...
- 血色玫瑰剧情介绍(1-34全集)大结局_电视剧_电视猫
-
集电视剧《血色玫瑰之女子特遣队(铁血玫瑰)》剧情钻石陷阱:岁超模的致命邂逅年波哥大四季酒店顶楼,岁的卡塔丽娜在香槟塔前驻足。当她俯身端起水晶杯时,暗处那双鹰隼般的眼睛已锁定猎物——哥伦比亚毒王维勒拉用...
- 疑犯追踪 第二季 Person of Interest Season 2 (2012) - 豆瓣电影
-
还在为选择美剧犹豫不决?豆瓣评分分以上美剧倾情推荐今天,推荐5部高分悬疑探案剧。百看不厌,剧荒的快快收藏!来看看你看过几部?《犯罪心理》CriminalMinds首播:(美国)《犯罪心理》(Cri...
- 虎符传奇-电视剧-全集高清正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
-
君临传奇折扣新区怎么玩大侠传奇折扣新手攻略虎符传奇折扣西安战“疫”期间,一小区核酸检测现场有两位来自西安博物院的志愿者“大白”出圈了,他们的防护服上除了标注了姓名和单位,还获得了两件国宝文物的“加...
- 相爱十年 (2014) - 豆瓣电影
-
明明演技很好,却常驻在综艺!盘点“全能艺人”邓超的十部经典剧娱乐圈好夫妻还得看邓超孙俪,自打两人结婚后,邓超就放弃了电视剧的拍摄,全力支持孙俪娘娘的事业。而邓超则是专注于综艺和电影等方面,所以,邓超的...
- 《神枪狙击 (粤语)》高清在线播放 - 电视剧 - 华人影院
-
《兵王之绝境狙杀》正式定档TVB视帝王浩信上演枪林弹雨激情对狙有没有发现港剧的编剧有时候很“懒”,很多剧集的名字都是很相似的?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下带有“狙击”的剧集,你都看过几部呢?学警狙击年苗侨...
- 听雪楼(2019年秦俊杰、袁冰妍主演的武侠浪漫传奇剧)
-
《听雪楼》今日开播秦俊杰袁冰妍蚀心虐恋改编自著名新武侠作家沧月同名小说,由欢瑞世纪出品,霍尔果斯五光十色影业有限公司,霍尔果斯葫芦兄弟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秦俊杰、袁冰妍、韩承羽、林源、袁澧林、赵东...
- 妈妈再爱我一次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她善良漂亮,因为爱情被母亲囚禁年!在美国,与白人和黑人不同,亚裔一生中可能会被问无数次这样的问题:你来自哪里?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亚裔美国人遭遇歧视和骚扰时,经常听到的叫骂是:"滚回你的国家去"。年...
- 温柔的谎言 (2016) - 豆瓣电影
-
部撕裂人性的伦理禁片!揭露中产虚伪的奥斯卡神作,让人窒息今天,给大家推荐3部被无数人称为神作的韩剧。剧荒的快快收藏!来看看你看过几部?《请回答》Reply首播:(韩国)《请回答》以年的首尔双门洞...
- 韩剧《第二次二十岁》全集在线观看_2015年韩国电视剧-韩剧网-韩剧DVD
-
韩剧《第二次二十岁》是写给年轻女孩的忠告,写给家庭主妇的觉醒最初美丽看这部剧的自觉,是因为喜欢女主崔智友欧尼!岁月不饶美人,智友欧尼在岁月的洗礼下已经在年出演《第二次二十岁》女主,一个母亲的角色了!...
- 反恐特战队_01_电视剧_高清完整版视频在线观看
-
向“反恐尖刀中队”学习,他们这样做……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不久前武警部队举行“反恐尖刀中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后在武警福州支队的座座军营里他们持续深入开展学习反恐尖刀中队争当维稳“压舱石”活动近日,在该支队...
- 换换爱-电视剧-全集高清正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
-
杨丞琳个人资料来源:萌宠朋友圈狗狗挑食这个问题,相信很多铲屎官都遇到过。明明狗粮就在碗里,狗狗却偏偏不愿意吃,总是挑三拣四。那么,狗狗为什么会挑食呢?这5大原因要了解!环境压力狗狗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
- 《恶霸警察》HD中字高清完整无删减版在线观看_剧情电影_6080yy电影天堂
-
《恶霸警察》的海报,恶霸警察与恶劣的社会抗衡的故事正式海报《恶霸警察》是由李桢凡执导,李善均、全素妮、朴海俊主演的犯罪电影,于年3月日在韩国上映。电影以安山檀园警察署为背景,讲述一名恶霸警察与更恶...
- 一周热门
-
-
前哨2020_电影_高清完整版视频免费在线观看_影视窝
-
乱战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妙手仁心2国语-妙手仁心2国语在线观看-电视剧-星空影视
-
天生一对 The Parent Trap (1998) - 豆瓣电影
-
陈慧翎导演的言情偶像电视剧-爱情自有天意-完整版免费在线观看
-
秋蝉电视剧在线观看 - 西瓜视频
-
《新杨门女将电视剧1》喜剧片高清完整版免费在线观看 - 西瓜影院
-
梦回_01 - 免费视频 - 中国 - 电视剧 - 古装 - 爱情,剧情 - 李兰迪,王安宇,辛云来,孙安可
-
罗马假日 (2017)-罗马假日 (2017)在线观看-电影-星空影视
-
《失恋33天》HD国语完整无删减版在线观看_2011年大陆爱情-6080yy电影天堂
-
- 最近发表
- 标签列表
-